【明報專訊】早前港股有「退市潮」,惹人關注,當中有公司到其他地方上市,但更多的是大股東提出私有化。當時不少人當然又講「金融遺址論」,認為金融中心已死云云,亦有人認為,又是經濟很差的表現。但筆者當時提到,最大的啟示,是港股估值很吸引。理由很簡單:若生意真的「無得做」,大股東為何要自己攬上身,「放生」小股民?大股東願意私有化,必定有私心,說穿了就是認為股價被嚴重低估,倒不如自己買回公司。私有化後,等機會再上市又得,到其他地方上市亦得,賣給人又得,自己繼續營運也可以。
【明報專訊】早前港股有「退市潮」,惹人關注,當中有公司到其他地方上市,但更多的是大股東提出私有化。當時不少人當然又講「金融遺址論」,認為金融中心已死云云,亦有人認為,又是經濟很差的表現。但筆者當時提到,最大的啟示,是港股估值很吸引。理由很簡單:若生意真的「無得做」,大股東為何要自己攬上身,「放生」小股民?大股東願意私有化,必定有私心,說穿了就是認為股價被嚴重低估,倒不如自己買回公司。私有化後,等機會再上市又得,到其他地方上市亦得,賣給人又得,自己繼續營運也可以。